哈电集团共有60余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同志,他们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远赴他乡,为国效力。在战争结束后,他们以祖国需要为己任,回到祖国,扎根哈电集团,在设计、生产、质检、项目等诸多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复兴奉献青春、奉献热情、奉献一切!虽然他们现在都已走到了耄耋之年,但他们用血肉书写过的历史,将永被铭记!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抚今追昔,那些为光荣与梦想激情燃烧的革命前辈越发令人敬佩。10月19日,记者走进从哈电集团电机公司退休的87岁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学敏家中,听他讲述战场上的难忘岁月。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大众新城小区,记者见到老战士李学敏时,他正在客厅里和老伴一起学习书法知识。客厅陈设简单、窗明几净,主墙上悬挂的高山流水图和阳台架子上葱翠欲滴的绿植,为房间增添了趣意。看到记者到来,李学敏满脸笑意热情地站起身来打招呼。老人虽然87岁高龄,但高瘦的身材硬朗有力,腰不弯、背不驼,眼睛炯炯有神,声音洪亮有力,只是因参战损伤了耳膜,听力较弱。 作为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说起那场打出了中国人气势和尊严的战争,李学敏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主要是38军、42军、66军和60军在(朝鲜战场)东线和敌人作战,我们救护队负责东线部队的作战救护任务。”1950年11月初,李学敏作为第一批医疗救护队员随部队入朝参战。那一年,他只有17岁。 初入朝鲜时,和他一起的志愿军西南医疗手术队有70多人,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回国的时候,医疗队回来了大约40人,伤亡了近三分之一。“很多战士都因为战斗负伤、截肢甚至牺牲,而我是被敌人的炮弹冲击波震的耳膜穿孔,内耳出血,幸存下来了。”李学敏说。 战争是残酷的,无论前线战斗还是后方救护,没有哪里是绝对安全的。李学敏经历的最危险的战斗是在志愿军第三次战役中。当时,战斗非常激烈,他们的救护点距离战斗位置很近。在一次敌人的炮弹落在附近时,李学敏和战友赶忙就地卧倒躲避;而正在这时,敌人高射机枪也恰巧扫射过来,呼啸的子弹紧贴着他的头部、背部飞过,虽然险之又险,但子弹并没有击中李学敏,只是击飞了他大头鞋的后跟。“挺幸运的,如果(子弹)打得再低一点儿,可能当时就牺牲了。”李学敏说。抗美援朝期间,他参加了大小近百次战斗,虽然没有直接持枪作战,但却累计救护了近千名在战场负伤、患病的战士,为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记者的要求下,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纪念章,并介绍着他们的由来。捧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刚刚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李学敏的脸上满是自豪,他说,“那些场战斗真是打出了国威,战争的胜利也真是提升了咱们国家的地位;一想起和侵略者战斗时期的那段经历,就会觉得,和平的年代有多好!” 1978年6月,李学敏从部队转业,到哈尔滨电机厂建修车间(14车间)工作,任车间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在工厂期间,他参与了重型汽轮发电机制造厂房的建设。当时,尽管刚刚转业的李学敏对工厂的工作堪称外行,但他对此一点儿也不在乎,而是牟足了一股干劲儿。“不会就学嘛,努力干总能干好”。他发扬志愿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边干边学习,克服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厂房建设任务,这项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成,为600兆瓦汽轮发电机产品的生产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电机厂大型汽轮发电机产品的发展迈进了新阶段。由于工作能力突出、工作成果显著,他被工厂任命为车间主任,直到1994年从哈尔滨电机厂光荣退休。 当年在战场上与死神擦肩的李学敏,如今正享受着幸福的晩年。他把时间用在学习书法、锻炼身体上,有时候也养养花、种种草,生活有滋有味。闲暇之余,他时常给子孙讲当年志愿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告诉他们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咱们国家越来越强盛了,现在大家的日子已经小康了,我打心底里觉得激动、幸福。”李学敏老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