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电集团共有60余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同志,他们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远赴他乡,为国效力。在战争结束后,他们以祖国需要为己任,回到祖国,扎根哈电集团,在设计、生产、质检、项目等诸多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复兴奉献青春、奉献热情、奉献一切!虽然他们现在都已走到了耄耋之年,但他们用血肉书写过的历史,将永被铭记!
“在朝鲜工作时,我时常站在窗边,望着环绕着医院的小山丘,怅然地想,在那一片片数不清的墓碑下,埋葬的究竟是谁的父亲、谁的儿子、又是谁的丈夫?后来,在为战士们治疗时,我找到了答案。” 那是在1955年,20岁的李艳芬踏上了破壁残垣、满目疮痍、曾经饱受战火洗礼的朝鲜。战争,让这个国家和人民伤痕累累,毁于一旦的家园急需重新建设,身心的伤痛更缺医务人员的照料。组织下达命令后,李艳芬作为家中的独生女毫不犹豫地加入援建的医疗队伍。“作为一名护士,我只能想象当时战争的惨烈,无数战友浴血奋战,我为自己能够站在这片土地上奉献青春而骄傲万分。” 按照组织安排,李艳芬和战友们来到朝鲜513志愿军医院,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治病、体检。外出执行任务,李艳芬经常要翻过环绕在医院周围的小山丘,山上开满了粉红色的金达莱花。相传,它是一对兄妹在与欺压百姓的官兵搏斗中,由鲜血孕育而生的刚烈之花。“那座山上的金达莱花鲜艳欲滴、格外鲜红,簇拥在成片的志愿军战士墓碑旁……”,说到此处,老人的眼中已噙满泪水,仿佛思绪回到了那个山丘,春风吹过,金达莱花摇曳低语,抚慰亡灵、诉说感恩。 “后来,在为志愿军战士治疗时,我终于得知,那些国之忠魂来自于铁道兵团”,为了兑现“志愿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豪言壮语,他们在漫天飞雪的崇山峻岭中,顶着成吨落下的钢铁火雨,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这些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李艳芬的眼中满是崇敬。 虽没有亲历战争,但志愿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意志和精神深深地纹刻在李艳芬的思想中,牵引着她、指导着她、感召着她。1958年,李艳芬随军撤离朝鲜,先后到甘肃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继续医务工作。1978年,转业来到哈尔滨,进入哈尔滨锅炉厂医院工作。通过不断努力,她从一名护士升至主治医师。 “在医院工作的这十几年,工厂里的工友们踏实肯干、不畏艰苦、先人后己、不求回报的精神,让我时时想起那些志愿军战士。” 李艳芬的儿子白波回忆说,“母亲经常一遍遍地跟我们讲抗美援朝志愿军英勇作战的事迹和产业工人白手起家、攻坚克难的故事,从小我就觉得,中国共产党了不起,中国军人了不起,中国的产业工人了不起。”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印记,而后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敌人,都敢于出击、敢战能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看到无数医务人员身披白色战甲冲在前线,已是耄耋之年的李艳芬感慨万千,“再年轻二十岁,我一定去抗击疫情战斗的第一线!”说完,李奶奶对着采访镜头郑重敬礼。
|